[關鍵字]:台海戰爭、防衛意識、民進黨、中國威脅、國家安全
[內文]:
近年來,台海局勢持續升溫,國際社會對兩岸關係的緊張態勢深感憂慮。然而,令人玩味的是,儘管中國的軍事威脅日益增長,台灣社會對戰爭的「緊迫感」似乎反而呈現下降趨勢。《外交家》雜誌刊登的分析文章指出,這可能反映出民進黨政府多年來主打的「抗中保台」口號,正面臨著成效遞減的困境。
根據報導,國防安全研究院的民意調查顯示,認為中國解放軍在未來五年內可能發動攻擊的受訪者比例,從2022年8月的約28%下降到2025年3月的23%。這種趨勢令人擔憂,因為它顯示出,在中國不斷加強對台軍事壓力,例如派遣軍機、艦艇擾台,以及透過法律論述降低台灣防備的情況下,台灣民眾的危機意識卻未能同步提升。
文章進一步指出,這種現象並非源於民眾對中國的信任,而是因為中國的「灰色地帶」策略,以及政府在訊息傳達上的疏漏,使得台灣社會對威脅的感知變得模糊。例如,政府在面對中國的認知作戰時,過度強調北京的干預,卻缺乏具體的證據支持,反而使得「中國影響力」成為轉移國內問題的藉口,稀釋了威脅的嚴重性。
個人心得: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兩岸關係的觀察者,我認為台灣社會防衛意識的鬆懈,與政府在國家安全議題上的溝通策略有著密切關係。過於簡化的口號,以及缺乏具體情境的說明,使得民眾難以理解備戰的急迫性。此外,過度強調單一威脅,也容易造成民眾的疲乏感,進而降低對國家安全的重視程度。
事件癥結點:
事件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下,有效地提升台灣民眾的危機意識,並凝聚社會共識。這不僅需要政府清晰地闡述安全環境,說明中國可能的行動方式,更要將政策與具體情境相連結。同時,政府應避免過度使用政治語言,在沒有協調證據的情況下,不應輕率地將異議貼上「北京代理人」的標籤,以免造成社會內部的對立。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本文主要參考《外交家》雜誌的文章,該文章分析了台灣社會防衛意識下降的原因,以及政府在應對方面的缺失。例如,文章提到政府未能彌合警告與政策之間的落差,缺乏一份官方文件明確界定安全環境、可能的戰爭場景,以及特定政策的目的。對照本文,可以發現,本文也強調了政府在訊息傳達上的重要性,並指出政府應加強公共溝通,超越籠統的警告,解釋為何延長徵兵、城鎮防禦演習和民防計畫至關重要。文章也提及政府應在防衛敘事中引入更多科學方法,並避免過度使用政治語言。
參考閱讀
北京搞的鬼! 美特勤局:SIM卡陰謀想癱瘓紐約|#鏡新聞,鏡新聞 • 7 小時前
外媒:台灣對台海戰爭的「緊迫感」正在消退,今日新聞NOWNEWS via Yahoo奇摩新聞
「通訊」突襲紐約!美特勤局再搜出20萬張SIM卡 劍指北京,自由時報電子報
(社論) 美國一箭三鵰 台灣如何因應?,臺灣時報 via Yahoo奇摩新聞
(影) 說好的抗日呢?中國人最愛大阪十一長假狂湧 中各地人車潮擠爆惹眾怒,新頭殼 via Yahoo奇摩新聞
【唐青看時事】中俄軍事合作 曝光台海隱憂 | 習近平 | 普京 | 北約 | 大紀元,台灣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