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道菌相的隱形殺手:常用藥物的長期影響
「過去的用藥史可能和當前用藥一樣重要,它是解釋個體微生物群差異的一個驚人且強大的因素。」—— Dr. Oliver Aasmets
(摘要): 發表於2025年的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常見藥物,從抗憂鬱劑到心臟藥物,可能在停藥後多年仍持續改變腸道菌相,影響個體健康。這項研究強調了用藥史在微生物群研究中的重要性。
近期,愛沙尼亞塔圖大學基因體研究所發表了一項引人注目的研究,揭示了常用藥物對腸道菌相的長期影響。這項研究不僅挑戰了我們對藥物作用的傳統認知,更凸顯了微生物群研究中納入完整用藥史的重要性。
微生物群的歷史痕跡:藥物的長期印記
(子段落標題): 藥物對腸道菌相的長期影響:不只是抗生素
(子段落摘要): 傳統觀念認為抗生素是腸道菌相的頭號敵人,但研究發現,包括抗憂鬱劑、β-受體阻斷劑、質子幫浦抑制劑和苯二氮平類藥物等,都會在腸道菌相留下持久的「指紋」。
過去,我們往往認為抗生素是影響腸道菌相的主要因素。然而,這項研究顛覆了這個觀點。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2500名愛沙尼亞生物銀行參與者的糞便樣本和處方數據,發現許多常見藥物都會對腸道菌相產生顯著影響,且這種影響可能持續多年,即便在停藥後依舊存在。令人驚訝的是,除了抗生素之外,抗憂鬱劑、β-受體阻斷劑(常用於治療心臟疾病)、質子幫浦抑制劑(常用於抑制胃酸分泌)以及苯二氮平類藥物(常用於治療焦慮)等,都會在腸道菌相中留下獨特的「指紋」。
這項發現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評估藥物對人體的影響,不應僅僅關注其直接的藥理作用,更要關注其對腸道菌相的長期影響。
個體差異的關鍵:用藥史的重要性
(子段落標題): 用藥史是解讀微生物群的密碼:個體差異的來源
(子段落摘要): 研究強調,在分析微生物群數據時,必須將個體的用藥史納入考量。過去的用藥經驗可能比當前的用藥狀況更能解釋個體微生物群的差異。
這項研究最重要的啟示之一,是強調了用藥史在微生物群研究中的重要性。傳統的微生物群研究往往只關注參與者當前的用藥情況,而忽略了過去的用藥經驗。然而,這項研究表明,過去的用藥史可能和當前的用藥一樣重要,它是解釋個體微生物群差異的一個驚人且強大的因素。
焦慮藥物的警訊:苯二氮平類藥物與抗生素的相似之處
(子段落摘要): 研究發現,常用於治療焦慮的苯二氮平類藥物,會導致類似廣譜抗生素的微生物群變化。此外,即使是同一類藥物,其對腸道菌相的影響也可能有所不同。
研究還發現,苯二氮平類藥物(一類常用於治療焦慮的藥物)會導致類似廣譜抗生素的微生物群變化。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發現,因為廣譜抗生素往往會對腸道菌相造成較大的破壞,可能導致菌群失調,增加感染風險。此外,研究還發現,即使是同一類藥物,例如地西泮和阿普唑侖,它們對腸道菌相的影響也可能有所不同。
這提示我們,在使用藥物時,需要更加謹慎,特別是對於那些可能對腸道菌相產生顯著影響的藥物,更應權衡利弊,選擇最適合個體的治療方案。
因果關係的驗證:藥物與菌相的互動
(子段落摘要): 透過對小部分參與者的追蹤研究,研究人員證實了藥物與腸道菌相之間存在因果關係。開始或停止特定藥物會導致腸道菌群發生可預測的變化,特別是質子幫浦抑制劑、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和某些抗生素。
為了驗證藥物與腸道菌相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研究人員對一小部分參與者進行了追蹤研究。他們發現,開始或停止服用特定藥物會導致腸道菌群發生可預測的變化。這為藥物對腸道菌相的影響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特別是質子幫浦抑制劑、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以及某些抗生素(包括青黴素聯合用藥和巨環內酯類抗生素),都顯示出對腸道菌相的長期影響。
未來的研究方向:個性化醫療的新視野
(子段落標題): 未來研究的展望:個性化醫療與腸道菌相
(子段落摘要): 這項研究呼籲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在解讀微生物群數據時,應將用藥史納入考量。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不同藥物對腸道菌相的具體影響機制,以及如何透過調整用藥策略來優化腸道菌相,最終實現更精準的個性化醫療。
總而言之,這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常用藥物對腸道菌相的長期影響,提醒我們在用藥時需要更加謹慎,並在微生物群研究中納入完整的用藥史。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不同藥物對腸道菌相的具體影響機制,以及如何透過調整用藥策略來優化腸道菌相,最終實現更精準的個性化醫療。
欲了解更多詳細資訊,請在ScienceDaily網站搜尋 “Common medications may secretly rewire your gut for years”。
Ref:
Estonian Research Council. (2025, October 9). Common medications may secretly
rewire your gut for year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9,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0/251008030953.htm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Estonian Research Council.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