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原廠藥、缺藥、藥事法、食藥署、替代藥品
[內文]:
近期,台灣藥品市場出現了原廠藥退出的趨勢,引發民眾對藥品供應的擔憂。根據NOWnews的報導,今年截至10月,已有至少7種原廠藥退出台灣市場,而衛福部食藥署署長姜至剛表示,近期更有17種原廠藥面臨相同情況。這不僅影響病患的用藥選擇,更可能對醫療體系帶來衝擊。
原廠藥的退出,讓民眾不得不面臨藥品短缺的風險。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指出,除了「氣舒痰」停產,安普諾維、萬克適錠、百憂解等也傳出將退出台灣,甚至年底拜耳的阿斯匹靈也可能面臨相同命運。沈采穎擔憂,台灣藥品市場缺乏韌性,一旦缺藥,若要本土生產藥品,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難以即時緩解風險。
針對此現象,食藥署正積極應對,並著手修訂藥事法。姜至剛表示,在現行法規下,藥商僅需針對「必要藥品」通報供應不足,但修法後,將擴大至「所有藥品」,只要遇到缺藥等問題,都需提前半年通報。這項措施旨在更早掌握藥品供應狀況,及時採取應對措施,確保病患用藥權益。
食藥署也說明,針對已退出的藥品,多數都有替代方案。目前,34項藥品中,已有22項提供「三同」藥品(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替代,另有12項則有同成分不同劑型、同藥理機轉不同成分或同適應症不同成分藥物可供選擇。然而,其中一種注射劑型免疫製劑環孢靈素針劑,則因原廠藥業者表示可供應至明年底,暫緩公告徵求專案進口。食藥署正與國內廠商洽談專案製造,以避免藥品供應中斷。
個人心得:
原廠藥退出潮確實令人擔憂。除了藥品選擇減少外,替代藥品的療效、副作用,以及民眾的接受度,都是必須考量的問題。政府應持續關注藥品供應鏈的穩定性,並加強與藥廠、藥師、病患間的溝通,才能有效解決缺藥問題。
事件癥結點:
事件的核心癥結點在於,藥品供應的脆弱性,以及政府應對此變化的反應速度。藥品供應鏈的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藥品短缺,而政府的法規、監管,以及與藥廠的協商,都直接關係到藥品供應的穩定性。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 NOWnews的報導,提供了原廠藥退出台灣市場的具體數據,以及食藥署的應對措施,支持了本文對事件的描述。
- 沈采穎的觀點,突顯了藥品市場的脆弱性,以及本土生產藥品所需的時間,進一步加深了民眾對缺藥風險的擔憂,與本文對事件的分析相呼應。
- 食藥署署長姜至剛的說明,提供了官方的應對措施,包括修訂藥事法等,這也支持了本文對政府應對措施的描述。
參考閱讀
數十項原廠藥退出 食藥署修藥事法備戰,今日新聞NOWNEWS • 33 分鐘前
卡達將在美國境內軍事基地出資建設施 川普極右派鐵粉大怒「明年不投共和黨」,太報 via Yahoo奇摩新聞
國慶連假《這還好吧!?》特展 RE-THINK× 全家便利商店邀你到華山免費觀展,台灣好報 via Yahoo奇摩新聞
新北國慶升旗 移師美術館,台灣新生報 via Yahoo奇摩新聞
小泉進次郎又敗選 無緣首相大位 演員兄吐心聲 – 國際,中時電子報
EFT敲打法是什麼?從情緒釋放到加速財富顯化的關鍵,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