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們在厄瓜多發現了一個擁有1.12億年歷史的琥珀礦藏,其中封存了古代昆蟲,宛如一座時間膠囊,為我們揭開了岡瓦納古陸時期南美洲的生態樣貌。
(琥珀中的秘密:揭開遠古生態系統的神秘面紗)
琥珀作為一種天然的時間膠囊,保存了遠古時期的動植物殘骸,為科學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材料。
「琥珀是時間的眼淚,凝結了過去的生命。」這句話或許帶有浪漫色彩,但卻精準地描述了琥珀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科學家們在厄瓜多爾的一處採石場發現了南美洲首個包含完整昆蟲的琥珀礦藏,這些琥珀形成於約1.12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時期。這項發現不僅填補了我們對岡瓦納古陸生態系統的認知空白,也為研究地球早期生物多樣性開啟了新的篇章。琥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3.2億年前,但在白堊紀時期(1.431億至6600萬年前)變得更加常見。這些古老的樹脂有時會包含「生物內含物」—被困在其中的動植物殘骸—從而提供了罕見而詳盡的生命形態,例如通常不會保存為化石的昆蟲和花朵。
(南北半球的生態差異:琥珀研究的新視野)
過去,琥珀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的相關資料相對匱乏,這限制了我們對全球生態系統演化的理解。
長期以來,主要的琥珀礦藏幾乎都集中在北半球,導致科學家對岡瓦納古陸(Gondwana)解體時南半球的生態系統所知甚少。這次在厄瓜多爾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比較南北半球在白堊紀時期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特徵。透過分析琥珀中的昆蟲種類、植物花粉等,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當時南美洲的氣候、植被和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不僅有助於我們重建古代生態系統,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歷程。
「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來自厄瓜多爾的琥珀:解讀岡瓦納古陸的森林密碼)
研究團隊在厄瓜多爾的 Genoveva 採石場收集琥珀和周圍的岩石樣本,發現了兩種不同種類的琥珀,並在其中發現了多種昆蟲和植物化石。
由 Xavier Delclòs 領導的研究團隊,對厄瓜多爾 Genoveva 採石場的琥珀及其周圍岩石樣本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琥珀來自於約1.12億年前的霍林組(Hollín Formation),該地層橫跨厄瓜多爾東方盆地。研究人員發現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琥珀:一種形成於地下,靠近產生樹脂的植物根部;另一種則是在露天環境中形成的。在後者中,研究團隊在60個樣本中發現了21個生物內含物,代表了五個昆蟲綱,包括雙翅目(Diptera,如蚊子)、鞘翅目(Coleoptera,如甲蟲)和膜翅目(Hymenoptera,包括螞蟻和黃蜂),以及一片蜘蛛網。此外,琥珀周圍的岩石中還含有大量的植物化石,如孢子、花粉和其他植物痕跡。
(微觀世界的寶藏:琥珀中的昆蟲與生態指標)
琥珀中保存的昆蟲種類繁多,包括蚊子、甲蟲、螞蟻和黃蜂等,它們是研究古代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變遷的重要指標。
琥珀中保存的昆蟲種類極其豐富,它們不僅僅是靜止的化石,更是古代生態系統的縮影。例如,不同種類的蚊子可能反映了當時的水域環境和傳播疾病的風險;甲蟲的多樣性則可能與特定的植物群落有關;螞蟻和黃蜂等社會性昆蟲的存在,則暗示了複雜的社群結構和行為模式。這些昆蟲化石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鑑定古代物種,還可以透過分析它們的形態特徵、生理結構和行為習性,推斷當時的氣候、植被和生態環境。此外,琥珀中還可能保存著昆蟲的 DNA 或其他生物分子,為我們研究生物演化提供了更直接的證據。
「過去是現在的序幕。」― 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重塑遠古森林:琥珀化石揭示的氣候與植被)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琥珀來自於一個溫暖潮濕的森林,那裡植被茂密,遍布產生樹脂的樹木,是了解地球歷史上關鍵時期的生命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資源。
根據研究人員的分析,這些琥珀化石的特徵表明,它們起源於岡瓦納古陸南部一個溫暖潮濕的森林。那裡植被茂密,遍布產生樹脂的樹木。這項發現為我們提供了了解地球歷史上關鍵時期(白堊紀)的生命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資源。透過對琥珀中植物化石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的植被類型、森林結構和植物群落的演化。例如,孢子和花粉的種類可以反映當時的氣候條件和植物的適應策略;樹木的年輪則可以記錄氣候的季節性變化。這些資訊結合昆蟲化石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重建古代森林的生態環境,揭示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如欲進一步了解此研究的詳細內容,請在學術資料庫中搜尋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期刊,並查找由 Springer Nature 出版的相關論文。
Ref:
Springer Nature. (2025, October 11). Scientists unearth a 112-million-year-old
time capsule filled with ancient insect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11,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0/251011105524.htm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Springer Nature.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