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豚也罹患阿茲海默症?海洋有毒藻華的潛在威脅
「自從海豚被認為是海洋環境中毒性暴露的環境哨兵以來,人們越來越關注與藍藻藻華相關的人類健康問題。」— David Davis 醫學博士,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
科學家長期以來對海豚和鯨魚擱淺的原因感到困惑。最新的研究指出,一種令人不安的可能性:這些聰明的生物可能因為類似阿茲海默症的疾病而迷失方向,最終擱淺。
許多自然愛好者看到鯨豚擱淺在海灘上的景象,都會感到非常難過。當這些動物還活著時,海洋生物學家和志願者會趕緊協助,幫牠們遮擋陽光,並不斷地往牠們身上澆水或覆蓋濕毛巾,以防止牠們的皮膚乾燥。其他人則不辭辛勞地引導這些動物,在潮水返回時回到更深的水域。可悲的是,並非每次救援都能及時趕到。有些海豚和鯨魚被發現時已經死亡,留下了一個困擾科學家數十年的難解之謎: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聰明的生物擱淺?
(有毒藍藻:阿茲海默症的潛在觸發因素)
研究指出,長期接觸有毒藍藻產生的有害化合物,可能是海豚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潛在原因。這些藍藻在溫暖、營養豐富的水域中大量繁殖,產生包括 β-N-methylamino-L-alanine (BMAA) 在內的毒素,這些毒素與人類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出現的異常現象有關,例如 tau 蛋白錯誤摺疊和類澱粉斑塊。
關島居民的研究顯示,經常食用含有藍藻毒素食物的人,更容易出現與阿茲海默症相同的腦部異常,包括tau蛋白錯誤摺疊和類澱粉斑塊。其中一種最令人擔憂的毒素是 BMAA,以及其化學相關物質 2,4-二胺基丁酸 (2,4-DAB) 和 N-2-胺基乙基甘胺酸 (AEG)。已知這些化合物對神經細胞具有高度毒性。動物實驗表明,暴露於 BMAA 可能導致類似阿茲海默症的腦損傷和認知功能下降。一旦釋放到海洋生態系統中,這些毒素就會在食物鏈中累積,最終到達海豚等頂級掠食者體內。
(海豚腦部的證據:藍藻毒素與阿茲海默症病理特徵)
研究人員檢查了在佛羅里達州印度河潟湖擱淺的 20 隻瓶鼻海豚的腦部,發現其中含有高濃度的 BMAA 及其相關毒素,尤其是 2,4-DAB。在藍藻大量繁殖期間擱淺的海豚,其體內 2,4-DAB 的含量比在其他時間擱淺的海豚高出 2,900 倍。牠們的腦部顯示出許多與人類阿茲海默症患者相同的病理特徵,包括 β-類澱粉斑塊和過度磷酸化的 tau 蛋白。
科學家還發現了 TDP-43 蛋白內含物,這是一種與更具侵襲性的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標記,以及 536 個以與該疾病一致的模式表達的基因。這些發現強烈暗示了藍藻毒素與海豚腦部病理變化之間的關聯性。
氣候暖化和與農業逕流及汙水排放相關的營養輸入,導致藍藻大量繁殖的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含有藍藻的水經常從奧基喬比湖沿聖露西河排放到印度河潟湖。「由於海豚被認為是海洋環境中毒性暴露的環境哨兵,」米勒醫學院的 David Davis 博士解釋說,「人們越來越關注與藍藻藻華相關的人類健康問題。」
藍藻大量繁殖持續的時間,正隨著氣候暖化以及與農業徑流和污水排放相關的營養物質輸入而增加。帶有藍藻的水經常從奧基喬比湖沿聖露西河排放到印度河潟湖。「由於海豚被認為是海洋環境中毒性暴露的環境哨兵」,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的David Davis博士解釋說,「人們越來越關注與藍藻藻華相關的人類健康問題。」
「在關島村民中,暴露於藍藻毒素似乎會引發神經系統疾病。」— Paul Alan Cox 博士,懷俄明州傑克遜霍爾腦化學實驗室。
邁阿密戴德縣在 2024 年擁有美國最高的阿茲海默症患病率。「儘管阿茲海默症可能有許多途徑,但暴露於藍藻似乎越來越成為一種風險因素,」Davis 博士補充說。這項研究不僅對海豚,也對人類健康提出了重要的警訊。
人類暴露在藍藻毒素中的途徑有很多種,包括飲用受污染的水、食用受污染的海鮮,以及吸入含有毒素的空氣微粒。儘管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藍藻毒素在人類阿茲海默症發展中的作用,但現有的證據表明,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本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的子刊《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 Biology)上,研究人員來自佛羅里達州墨爾本海灘的哈布斯-海洋世界研究所、佛羅里達州可可亞的藍色世界研究所、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懷俄明州傑克遜霍爾腦化學實驗室,以及邁阿密大學羅森斯蒂爾海洋、大氣和地球科學學院。讀者可透過搜尋 “Dolphins Alzheimer’s cyanobacteria” 等關鍵字在網路上找到相關研究資料。
未來的研究應該集中在確定藍藻毒素暴露對人類和海洋生物的長期影響,以及開發減輕這些毒素危害的方法。這包括改善水質管理、減少營養物質污染,以及開發用於監測和控制藍藻大量繁殖的技術。
Ref:
Brain Chemistry Labs. (2025, October 11). Dolphins may be getting Alzheimer’s
from toxic ocean bloom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11,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0/251011105521.htm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Brain Chemistry Labs.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