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智漫遊是高功能ADHD人士卓越創造力的關鍵資源之一。這使得他們成為我們社會和地球未來極其寶貴的資產。」——K.P. Lesch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分子精神醫學教授)
(ADHD與創造力的關聯性):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ADHD與更高的創造力水平有關,這種創造性的優勢可能源於更強烈的心智漫遊傾向。)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長期以來被視為一種影響學業和工作表現的障礙。然而,一項發表於歐洲神經精神藥理學學院(ECNP)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了ADHD的另一面:它與非凡的創造力之間存在著令人驚訝的連結。這項研究首次解釋了ADHD與創造力是如何相互關聯的,為我們重新認識ADHD患者的潛能提供了新的視角。
(研究方法與發現): (研究團隊利用兩組不同的ADHD患者和健康對照組進行了兩項研究,共計750名參與者。研究結果顯示,ADHD特徵與創造力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
由荷蘭拉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Han Fang領導的研究團隊,深入探討了ADHD特徵、創造力以及功能性挑戰之間的相互作用,並著重於心智漫遊的影響。研究參與者包括來自歐洲和英國的兩組ADHD患者和健康對照組。研究團隊發現,兩組參與者都表現出典型的ADHD特徵,如注意力不集中、衝動和頻繁的注意力轉移。更重要的是,研究結果顯示,ADHD症狀越明顯的參與者,其心智漫遊的程度也越高,且在創造力測試中表現更佳。獨立分析兩組的數據,增加了研究結果的可信度。
(心智漫遊的類型): (研究區分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心智漫遊:自發性心智漫遊和刻意心智漫遊。刻意心智漫遊與ADHD患者的創造力高度相關。)
心智漫遊指的是注意力從當前任務轉移到內在想法的時刻。雖然每個人都會經歷心智漫遊,但在ADHD患者中,這種現象更為頻繁。研究人員將心智漫遊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發性心智漫遊」,指的是注意力不集中,思緒隨意飄移;另一種是「刻意心智漫遊」,指的是人們有意識地讓自己的思緒自由遊走,探索不同的可能性。研究發現,刻意心智漫遊與ADHD患者的創造力之間存在更強烈的關聯。換句話說,當ADHD患者有意識地放任自己的思緒天馬行空時,他們更有可能產生創新的想法。
(ADHD特徵與創造性成就): (研究發現,ADHD特徵與創造性成就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缺乏注意力、過動或衝動等ADHD特徵越明顯,個體在創造性成就方面的得分就越高。)
研究團隊透過標準化的方法測量了參與者的創造力,例如要求他們尋找日常物品的創造性用途。結果顯示,ADHD特徵(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或衝動)越明顯的參與者,其創造性成就也越高。此外,研究還發現,心智漫遊,尤其是刻意心智漫遊,與ADHD患者的創造力高度相關。這表明,心智漫遊可能是連結ADHD和創造力的潛在因素。
(實際應用與啟示): (研究結果為ADHD的心理教育和治療提供了實際的應用方向。專門設計的課程可以幫助ADHD患者利用其自發性的想法,將其轉化為創造性的成果。)
這項研究的發現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在心理教育方面,可以設計專門的課程,教導ADHD患者如何利用他們的自發性想法,將其轉化為創造性的成果。例如,透過腦力激盪、心智圖等工具,引導他們將天馬行空的思緒轉化為具體的創意。在治療方面,可以採用ADHD客製化的正念介入,以減少自發性心智漫遊,或將其轉化為更具目的性的刻意形式,從而減少功能性障礙,並改善治療效果。
(未來展望): (這項研究是首次探討ADHD、心智漫遊和創造力之間連結的研究,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驗證這些發現。)
雖然這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ADHD與創造力之間令人興奮的關聯,但研究者也強調,這僅僅是個開端。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驗證這些發現,並深入探索心智漫遊在ADHD患者創造力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可以透過縱向研究追蹤ADHD患者的創造力發展軌跡,並分析不同類型的心智漫遊對其創造力的影響。
總之,這項研究為我們重新認識ADHD提供了新的視角。它不僅揭示了ADHD與創造力之間令人驚訝的連結,也為我們提供了實際的應用方向,幫助ADHD患者發揮其獨特的創造潛能。學者們可以參考歐洲神經精神藥理學學院在ScienceDaily發布的文章,標題為”New research reveals how ADHD sparks extraordinary creativity”,以瞭解更多細節。
Ref:
Europe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25, October 13). New research
reveals how ADHD sparks extraordinary creativity.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13,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0/251012054608.htm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Europe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