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花蓮洪災、撤離計畫、地方量能、中央協助、災害防救法
花蓮洪災撤離計畫難產,縣府籲請中央支援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的潰壩事件,造成了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然而在災後,針對撤離計畫的擬定卻面臨重重困難。花蓮縣政府近日表示,地方政府的量能已遠遠超出負荷,因此向中央政府請求協助,希望中央能主動派員擬定並執行相關的疏散撤離計畫。
事件發生於 2025 年 9 月 23 日,堰塞湖的溢流重創了花蓮縣光復鄉等區域,造成了 19 人死亡、5 人失聯以及百餘人受傷的慘劇。更令人痛心的是,根據分析,絕大多數的死者都位於事先劃定的「撤離區」內,這也引發了外界對於「撤離不力」的質疑。
花蓮縣政府指出,堰塞湖災害的影響層面非地方政府所能完全因應,尤其是疏散撤離與收容安置所需的量能。 花蓮縣政府依據《災害防救法》第 35 條第 2 項的規定,請求中央相關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主動提供協助。
事件癥結點:
此次事件的核心問題,在於地方政府在面對超乎負荷的災害時,缺乏足夠的資源與能力來執行大規模的撤離計畫。 花蓮縣政府提出了幾點原因:
- 堰塞湖災害的專業性: 堰塞湖災害屬於農業部的權責,與地方政府一般災害的應變範圍有所不同。
- 撤離人數龐大: 需撤離的保全戶高達 8,524 人,已接近光復鄉的居民總數,地方政府在人力、物力上都難以負荷。
- 垂直避難風險: 受災地區多為平房,且多為弱勢族群,垂直避難仍存在一定的風險,難以有效保障鄉親安全。
- 鄉鎮公所量能不足: 鄉鎮公所雖有疏散收容安置的責任,但卻缺乏撤離 8,524 人的能力。
個人心得:
這起事件突顯出,在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的今天,地方政府在應對大規模災害時,往往面臨著資源不足、專業知識欠缺的困境。 中央政府有責任提供更完善的支援,包括擬定撤離計畫、提供專業人力、以及協助地方政府進行實兵演練。 否則,即使有完善的預警系統,也難以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
參考資料與本文對照:
- NOWnews 今日新聞的報導指出,花蓮縣政府向行政院發函,表示堰塞湖災害影響層面超出地方政府的應變能力,並引述了《災害防救法》第 35 條第 2 項的規定,請求中央協助。 這與本文的核心觀點相符,即地方政府需要中央的支援。
- NOWnews 今日新聞也列出了花蓮縣政府提出的幾點原因,包括專業知識、撤離人數、垂直避難風險以及鄉鎮公所的量能不足。 本文根據這些原因,分析了事件的癥結點。
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中央與地方政府應攜手合作,共同建立更完善的防災體系,以確保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閱讀
花縣府喊洪災「遠超負擔」:中央應協助撤離,今日新聞NOWNEWS • 27 分鐘前
花縣府喊洪災「遠超負擔」:中央應協助撤離,今日新聞NOWNEWS via Yahoo奇摩新聞
花蓮洪災後研擬撤離計畫難產 縣府:地方量能不足 (圖),中央社 via Yahoo奇摩新聞
傅崐萁稱”鄉公所應負責撤離” 網友批:甩鍋給基層,民視 via Yahoo奇摩新聞
丟啤酒又潑粥!惡男大鬧基隆火車站 嗆滅站長全家下場慘,三立新聞網 setn.com via Yahoo奇摩新聞
劉世芳指地方負責災區撤離傅崐萁:鄉鎮市公所執行,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