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添加劑助力腦部研究:斯坦福科學家實現迷你大腦的量產
「解決這些疾病非常重要,但如果不擴大規模,就無法取得突破。」—— Sergiu Pasca 教授
科學家們利用乾細胞培育出三維的類腦結構,為研究大腦發育和功能提供新方法。然而,類器官的生產規模一直是制約研究進展的瓶頸。最近,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廣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黃原膠,竟能有效解決類器官結塊的問題,為大規模腦部研究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類腦器官:探索大腦複雜性的新模型
長期以來,神經科學研究受限於研究材料的取得不易。傳統上,科學家們必須依賴人類或動物的腦組織進行研究,但這方法存在許多倫理和實踐上的限制。為了突破這些限制,史丹佛大學腦部組織發生項目(Stanford Brain Organogenesis Program)的研究人員另闢蹊徑,利用幹細胞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三維的類腦結構,也就是所謂的「人腦類器官」(human neural organoids)和「組裝體」(assembloids)。這些微小的模型,能夠模擬大腦的某些結構和功能,為科學家們探索大腦的發育和功能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這個項目隸屬於吳蔡神經科學研究所(Wu Tsai Neurosciences Institute),匯集了神經科學、化學、工程等領域的專家,共同致力於腦部研究的突破。透過類腦器官的研究,我們更能了解大腦如何形成、運作,以及疾病如何影響大腦。
類器官作為研究大腦的新模型,無疑具有巨大的潛力。然而,類器官的生產規模一直是制約研究進展的關鍵因素。為了深入了解大腦的發育過程、研究發育障礙或測試潛在的治療方法,研究人員需要生產數千個大小和形狀一致的類器官。但這些脆弱的結構很容易黏在一起,導致難以生產出大規模、一致性的批次。想像一下,如果每次實驗都只能得到幾個大小不一的類器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將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實現類器官的量產,成為了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挑戰。
幸運的是,由吳蔡神經科學研究所的 Sergiu Pasca 教授和 Sarah Heilshorn 教授領導的團隊,發現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簡單解決方案。他們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表明,防止類器官結塊的關鍵是黃原膠——一種廣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劑。 黃原膠是一種天然的多醣類物質,常被用作食品增稠劑、穩定劑和乳化劑。這種常見的食品添加劑,竟然能解決類器官生產的瓶頸,實在是個令人驚喜的發現。
「我們現在可以輕鬆地製造出 10000 個類器官。」—— Sergiu Pasca 教授
研究人員測試了23種不同的材料,最終發現黃原膠可以在不影響類器官發育的情況下,有效地防止它們融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黃原膠的使用非常安全,不會對類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產生不良影響。這意味著,科學家們可以放心地使用黃原膠來提高類器官的生產效率,而不用擔心實驗結果受到干擾。黃原膠解決了類器官生產中的「黏性問題」,為大規模生產類器官鋪平了道路,使得研究人員能夠更高效地進行藥物篩選、研究腦部發育缺陷等。
為了展示該技術的潛力,研究團隊將其應用於解決一個現實問題:醫生在給孕婦和嬰兒開具潛在有益藥物時常常猶豫不決,因為他們不確定這些藥物是否會對正在發育的大腦造成損害。透過使用新方法大規模培育的類器官,研究人員能夠快速篩選出可能對大腦發育產生不良影響的藥物,從而為孕婦和嬰兒的用藥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傳統的藥物測試難以在孕婦和嬰兒身上進行,而類器官提供了一個安全且有效的替代方案,讓我們能夠更了解藥物對大腦發育的影響。舉例來說,研究團隊利用黃原膠大量培養皮質類器官,並測試了近300種藥物,為藥物開發和臨床應用提供了寶貴的數據。
Pasca 教授和他的團隊希望利用這項技術在自閉症、癲癇和精神分裂症等神經精神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自閉症、癲癇和精神分裂症等神經精神疾病,一直困擾著無數家庭。由於大腦的複雜性,這些疾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仍然是未解之謎。有了大規模生產類器官的技術,科學家們可以更深入地研究這些疾病的病理機制,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解決這些疾病非常重要,但如果不擴大規模,就無法取得突破。」—— Sergiu Pasca 教授
研究團隊也秉持著開放科學的精神,公開了他們的研究方法,以便其他研究人員能夠從中受益。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期刊上,讀者可透過搜尋該期刊網站或學術資料庫 (如 Google Scholar, Web of Science) 輸入關鍵字 “xanthan gum organoids” 找到原始論文。
Stanford University. (2025, October 18). Stanford scientists grow thousands of
mini human brains using common food additive.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18,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0/251016223113.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Stanford University. Original written by Nathan Collins.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