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D 光線開啟癌症治療新篇章:精準狙擊癌細胞,守護健康
「在與癌症的漫長戰鬥中,科學家們不斷尋求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方法。近日,一項利用 LED 光線和超薄錫片的新型癌症療法,能夠精準地殺死癌細胞,同時保護健康的組織。這項創新成果有望徹底改變癌症治療的現狀,為患者帶來更少痛苦和副作用的希望。」
傳統療法的困境與新療法的曙光:癌症治療的挑戰與光熱療法的潛力
傳統癌症治療,例如化學療法,雖然在殺滅癌細胞方面有效,但往往伴隨著嚴重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包括噁心、脫髮、免疫力下降等,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品質。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更具靶向性的治療方法,旨在更精準地殺滅癌細胞,同時減少對健康組織的傷害。
近紅外光熱療法(Photothermal Therapy,PTT)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備受關注的新興療法。PTT 利用特定波長的光能,使癌細胞內的靶向物質(例如奈米粒子)吸收光能並轉化為熱能,從而使癌細胞升溫並死亡。這種方法無需手術或使用有毒藥物,具有潛在的安全性優勢。然而,現有的 PTT 療法往往依賴於昂貴的材料、專業的實驗室設備和強大的雷射光源,這些因素限制了其廣泛應用和普及。如何降低成本、簡化操作,是 PTT 技術走向臨床應用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和葡萄牙波爾圖大學的研究團隊,巧妙地將低成本、易於控制的 LED 光線與錫基納米片(SnOx nanoflakes)結合起來,開發出一種創新的癌症治療方法。
LED 光線相較於傳統雷射光源,成本更低、體積更小、操作更簡便,更易於推廣應用。錫基納米片則具有優異的光熱轉換效率,能夠高效地將光能轉化為熱能。當 LED 光照射到錫基納米片上時,納米片會迅速升溫,產生局部高溫,從而精準地殺死癌細胞。
更重要的是,這種療法具有高度的選擇性。研究表明,在短短 30 分鐘的照射後,LED 驅動的療法能夠摧毀高達 92% 的皮膚癌細胞和 50% 的結直腸癌細胞,而對健康的人類皮膚細胞卻幾乎沒有影響。這種精準的打擊能力,大大降低了對健康組織的損傷風險,為癌症治療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種不僅有效,而且安全且易於使用的治療方法。通過 LED 光線和 SnOx 納米片的結合,我們開發了一種可以精確靶向癌細胞,同時不觸及健康細胞的方法。” – Jean Anne Incorvia 教授
在實驗室環境下,這項新型 LED 光療法展現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研究團隊在 ACS Nano 期刊上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該療法對結直腸癌和皮膚癌細胞都非常有效。
- 皮膚癌細胞: 僅僅暴露 30 分鐘後,LED 驅動的治療就摧毀了高達 92% 的皮膚癌細胞。
- 結直腸癌細胞: 同樣在 30 分鐘的照射下,該療法殺死了高達 50% 的結直腸癌細胞。
- 健康細胞: 更重要的是,該療法對健康的人類皮膚細胞沒有造成明顯的傷害。
這些結果突出了該療法的精確性和安全性,為其未來的臨床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研究團隊的目標不僅僅是開發一種有效的療法,更希望將其轉化為一種普及、便攜、個性化的癌症治療方案。他們計劃設計實用的醫療設備,將療法直接送到患者身邊,使患者能夠在家中接受治療。
對於皮膚癌患者,他們甚至設想,未來可以在家中使用便攜式設備進行治療,減少復發的風險。這種便攜式設備可以在手術後直接放置在皮膚上進行照射,以摧毀任何殘留的癌細胞,從而降低復發的可能性。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使這項技術能夠為世界各地的患者所用,尤其是在獲得專用設備的機會有限的地方,減少副作用和降低成本。對於皮膚癌,我們特別設想,有一天,治療可以從醫院轉移到患者的家中。” – Artur Pinto
目前,研究團隊正在深入研究光和熱在治療過程中的相互作用,並積極探索其他可能增強治療效果的材料。他們還獲得了額外的資金,用於開發基於 LED 和納米片技術的乳腺癌植入物。
這項研究的成功,不僅為皮膚癌和結直腸癌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其他癌症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成熟,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創新療法將在未來的癌症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人類戰勝癌症貢獻力量。學者與研究生可以透過搜尋 “ACS Nano” 期刊,查找 “LED, SnOx nanoflakes, cancer therapy” 等關鍵字,以獲取更多相關研究資訊。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025, October 20). Scientists create LED light
that kills cancer cells without harming healthy one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20,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0/251020092831.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