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先前嘗試用義肢設備提供視覺的方法,基本上只產生了光敏感度,而不是真正的形狀視覺。我們是第一個提供形狀視覺的。」 – 史丹佛大學 Daniel Palanker 博士。 這句話精闢地概括了人工視網膜領域的重大突破,而這個突破正是我們今天要深入探討的。
人工視網膜的新曙光:PRIMA晶片如何恢復視力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MD)是導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史丹佛醫學院與國際合作者開發了一種微小的無線眼部晶片PRIMA,結合智慧眼鏡,為晚期AMD患者帶來了部分視力恢復的希望。這項技術不僅僅是讓患者感受到光線,更是讓他們能夠辨識形狀,開啟了人工視覺的新篇章。
PRIMA系統的核心在於一個植入視網膜的2×2毫米無線晶片。智慧眼鏡上的相機會將紅外線投射到這個晶片上,晶片再將光轉換成電訊號,刺激殘存的視網膜神經元,繞過受損的光感受器。> Palanker 博士說:「我意識到我們應該利用眼睛是透明的這一點,透過光來傳遞訊息。」\n 傳統的光感受器對可見光敏感,但PRIMA晶片使用紅外線,避免干擾現有的周邊視力,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設計。
在一項臨床試驗中,32名患有地圖狀萎縮(AMD的一種嚴重形式)的參與者中,有27人在接受PRIMA植入後的一年內恢復了閱讀能力。試驗結果顯示,患者的視力表平均提高了5行,有些患者透過數位強化甚至達到了20/42的視力。這對於那些長期與視力喪失作鬥爭的人來說,無疑是重見光明的希望。
人工視力與自然視力的融合:提升整體視覺功能
PRIMA系統的獨特之處在於,患者可以同時使用人工中央視力和自然周邊視力。這種設計使得患者能夠更好地定位和移動。 > Palanker 博士強調:「他們同時看到義肢和周邊視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可以融合並充分利用視覺。」 這種人工與自然視力的結合,極大地提升了患者的整體視覺體驗。
與早期的人工眼設備不同,PRIMA植入物是光伏的,以無線方式運行,不需要外部電源或延伸到眼睛外部的電纜。這種無線和自供電的設計,大大提高了設備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光伏設計增強了視網膜下植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目前,PRIMA設備提供黑白視覺,但未來的發展重點是增加灰階,以改善人臉識別能力,並透過縮小晶片上的像素來提高解析度。 > Palanker 博士說:「患者願望清單上的第一名是閱讀,但緊隨其後的是人臉識別。而人臉識別需要灰階。」\n 目前的像素大小為100微米,計畫在下一代晶片中將其縮小到20微米。
儘管臨床試驗顯示出積極的結果,但一些參與者也經歷了眼壓升高和視網膜撕裂等副作用,這些副作用通常在兩個月內得到緩解。雖然這些副作用是可以控制的,但我們仍需關注並持續改進PRIMA設備的安全性。
總結來說,PRIMA晶片的問世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這項技術不僅恢復了部分視力,更提升了患者的生活品質。雖然仍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但PRIMA晶片無疑是人工視網膜領域的一大進步,值得台灣的學者和研究生關注與研究。
若想了解更多關於PRIMA晶片的資訊,可以搜尋”PRIMA retinal implant”,或者查找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發布的相關研究論文。
Stanford Medicine. (2025, October 22). Stanford’s tiny eye chip helps the blind
see again.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22,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
releases/2025/10/251022023118.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Stanford Medicine.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