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鎖暗物質的秘密:來自宇宙黑暗時代的無線電波
「物理學界的聖杯是發現暗物質的特性……可以理解的是,天文學家渴望開始收聽早期宇宙的宇宙無線電頻道。」- Prof. Barkana
一項由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開創性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穎的方法,通過探測來自宇宙最早時期——宇宙黑暗時代的微弱無線電波,來探測難以捉摸的暗物質的本質。這種創新的方法有望為了解暗物質的特性提供一個獨特的窗口,不受後期宇宙結構複雜性的干擾。
暗物質團塊與宇宙黑暗時代的無線電波
在宇宙黑暗時代,暗物質形成了緻密的團塊,吸引了發射強烈無線電波的氫氣。這些團塊本身是不可見的,但留下了一種無線電波信號,有可能被未來的月球天文台探測到。這些團塊的大小反映了暗物質的未知特性。
想像一下,在宇宙誕生後的最初一億年,沒有恆星,沒有星系,只有一片黑暗。在這個時期,暗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形成密集的區域。這些區域吸引周圍的氫氣,氫氣與暗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獨特的無線電波。研究人員透過電腦模擬預測,宇宙中的暗物質確實形成了緻密的團塊,這些團塊後來有助於形成第一批恆星和星系。這些無線電波就像是黑暗時代的「回聲」,蘊藏著關於暗物質本質的寶貴信息。
宇宙黑暗時代:研究暗物質的原始實驗室
宇宙黑暗時代發生在大爆炸後約 1 億年,它提供了一個研究暗物質的原始環境,沒有恆星和星系的混雜影響。這個時代提供了一個「未觸及的實驗室」,可以分離和理解暗物質的基本行為。
這就像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未受污染的古代遺址,所有的文物都完好無損。宇宙黑暗時代為我們提供了類似的機會,我們可以研究暗物質,而不受後期宇宙演化的干擾。這段時期是研究暗物質的最佳時機,因為它可以提供關於暗物質基本性質的最純粹的資訊。
月球天文台的重要性
地球的大氣層阻擋了來自宇宙黑暗時代的微弱無線電信號,因此需要天基天文台,特別是在月球上。月球缺乏大氣層和人為干擾,為捕捉這些古老的信號提供了理想的條件。
嘗試接收這些無線電波,就像在嘈雜的城市中試圖聽到微弱的耳語。地球的大氣層會干擾這些信號,使得探測非常困難。這就是為什麼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月球,月球寧靜的環境和缺乏大氣層使其成為接收這些微弱無線電波的理想地點。想像一下,在月球的背面建立一個無線電天文台,遠離地球的干擾,靜靜地聆聽來自宇宙黑暗時代的訊息。
重返月球:暗物質研究的契機
全球正在努力重返月球,這為建立月球無線電望遠鏡提供了機會。這些任務正在尋求引人注目的科學目標,使得通過無線電天文學研究暗物質成為未來月球計劃的一個有希望的候選者。
隨著各國紛紛制定重返月球的計劃,這也為暗物質研究提供了獨特的機會。將無線電望遠鏡部署在月球上,可以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研究宇宙黑暗時代。這就像擁有了通往宇宙最深處的鑰匙,可以解鎖關於暗物質的秘密。
平方公里陣列 (SKA) 是一個大型國際無線電望遠鏡項目,旨在繪製宇宙無線電強度的微小變化,有可能揭示古代暗物質團塊的位置。這項工作將捕捉強弱無線電發射的模式,這些模式標誌著暗物質簇的存在。
SKA 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項目,旨在建立一個由 80,000 個無線電天線組成的陣列,覆蓋一平方公里的面積。這個巨大的陣列將能夠探測到宇宙中極其微弱的無線電信號,包括來自宇宙黑暗時代的信號。通過繪製無線電強度的微小變化,SKA 有望揭示暗物質團塊的位置,從而幫助我們了解暗物質的分布和性質。
探測到這些微弱的無線電信號可以徹底改變我們對宇宙最早時刻的理解,並為暗物質的基本特性提供關鍵的見解,暗物質是一種佔據宇宙大部分物質的物質,但仍然很大程度上是神秘的。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能夠聽到來自宇宙黑暗時代的聲音,那將是一項多麼令人興奮的發現!這些無線電信號可能包含關於暗物質性質的寶貴資訊,例如它的質量、相互作用方式以及在宇宙早期演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探測到這些信號將徹底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並幫助我們解開暗物質之謎。
通過收聽來自宇宙黑暗時代的微弱無線電低語,科學家們將能夠解鎖暗物質的秘密,從而有可能改寫我們對宇宙起源和基本成分的理解。這項開創性的研究突出了無線電天文學在照亮宇宙最黑暗角落方面的巨大潛力。
無線電天文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窗口,可以了解宇宙中最神秘的現象之一——暗物質。通過建立天基天文台,特別是在月球上,我們可以探測到來自宇宙黑暗時代的微弱無線電信號,從而解開暗物質的秘密,並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若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以透過網路搜尋 “cosmic dark ages radio waves dark matter” 等關鍵字,即可找到相關的研究論文與新聞報導。
Tel-Aviv University. (2025, October 25). The Universe’s first radio waves could
reveal dark matter.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25,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0/251024041755.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Tel-Aviv University.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