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內感受」:繪製身體的「隱藏第六感」圖譜
「內感受對於健康的幾乎每一個方面都至關重要,但它仍然是神經科學中一個基本上未被探索的前沿領域。」—— Xin Jin, Scripps Research
內感受是指神經系統持續監測身體內部信號的過程,這些信號包括血壓、消化和免疫活動等。與視覺、聽覺等外部感官不同,內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運作的,因此常被描述為「隱藏的第六感」。想像一下,當你感到口渴時,這並非單純只是口腔乾燥,而是身體內部的水分平衡失調,透過複雜的神經傳導,最終讓你產生想喝水的慾望。這種對身體內部狀態的感知,就是內感受的核心。內感受神經元遍布於各個內臟器官,使得它們的定位和繪製圖譜變得極具挑戰。
由 Scripps Research 和 Allen Institute 的科學家組成的合作團隊,在諾貝爾獎得主 Ardem Patapoutian 的領導下,獲得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頒發的 1420 萬美元的「轉型研究獎」,旨在開發一個詳細的內感受解剖和分子圖譜。這個項目涉及繪製感覺神經元與心臟和胃腸道等器官的連接,並利用基因分析來區分不同類型的細胞。要了解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可以想像一下工程師在建造一座複雜的橋樑時,如果沒有精確的藍圖,橋樑可能會隨時崩塌。同樣,對於人體這個複雜的系統,我們也需要一張詳細的「藍圖」來了解內感受是如何運作的。
高解析度成像和基因分析:繪圖技術
該項目將採用全身成像技術,追蹤感覺神經元從脊髓到各個器官的路徑,創建一個高解析度的 3D 圖譜。此外,還將利用基因分析來區分源自不同區域(如腸道或膀胱)的神經元類型。透過整合這些數據集,科學家們將創建第一個標準化的參考資料,以了解身體內部的感覺神經迴路。如同考古學家利用碳十四定年法來了解古代文物的年代,科學家們也將利用這些先進的技術,揭開內感受的神秘面紗。
解碼腦-身交流:對健康的影響
透過了解內感受的工作原理,科學家們旨在解鎖腦-身交流的關鍵原則。這些途徑的紊亂與自體免疫疾病、慢性疼痛、神經退化性疾病和高血壓等疾病有關。這項研究有望透過恢復這些疾病中被破壞的平衡,從而開發新的治療方法。舉例來說,慢性疼痛患者往往對身體內部的疼痛信號過度敏感,而透過調節內感受,或許可以減輕他們的疼痛感。這項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為更好地理解大腦如何維持身體平衡奠定基礎。
轉型研究獎:挑戰科學邊界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的「轉型研究獎」旨在支持挑戰傳統科學邊界的創新、跨學科項目。它是「高風險、高回報研究計畫」的一部分,為那些可能難以獲得傳統資金的構想提供資金。該獎項肯定了內感受研究的複雜性和開創性。這個獎項的設立,就像是為那些敢於冒險的科學家提供了一張「通行證」,讓他們可以自由地探索未知的領域。
Ardem Patapoutian 因發現觸覺的細胞傳感器而獲得 2021 年諾貝爾獎,他將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理解內感受。這項研究利用了他之前在感覺機制方面的研究成果,來探索一種較不為人所知的內部感官。Patapoutian 的背景為這項新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參與,就像是為這項研究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相信在他的帶領下,科學家們能夠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這項研究希望能解答關於內部器官和神經系統如何協調的基本問題。透過創建一個全面的內感受圖譜,科學家們希望他們的研究成果能夠幫助其他科學家提出關於內部器官和神經系統如何保持同步的新問題。Howard Hughes 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李曄補充說,了解器官和神經系統如何保持同步將是這項研究的重點。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藏在內感受的神秘世界中,等待著科學家們去發掘。
對於台灣的學者與研究生而言,這項研究的意義不僅在於了解人體內部的運作機制,更在於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於臨床醫學,開發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例如,透過研究內感受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或許可以找到治療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新途徑。此外,這項研究也為台灣的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共同探索內感受的奧秘。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2025, October 25). Scientists launch $14.2 million
project to map the body’s “hidden sixth sense”.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25,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0/251025084616.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