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新研究表明,恐龍並非在走向大規模滅絕的路上……牠們表現得很好,牠們蓬勃發展,而小行星撞擊似乎將牠們擊倒。」——安德魯·弗林博士(Andrew Flynn, Ph.D.)的這句話,精確地概括了一項突破性的研究,它挑戰了我們長期以來對恐龍滅絕的認知。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恐龍在白堊紀末期仍然生機勃勃,更闡明了生態系統面對劇變時的韌性與脆弱性。對於台灣的古生物學學者和研究生而言,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恐龍時代終結,以及物種演化與環境變遷之間複雜關係的絕佳機會。
長期以來,學界普遍認為恐龍在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事件發生前,已處於衰退期。然而,這項發表於知名期刊的研究,透過對美國新墨西哥州西北部Kirtland Formation的Naashoibito Member地層中,距今6640萬至6600萬年前的化石證據分析,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恐龍在當時不僅沒有衰落,反而在多樣化的區域生態系統中蓬勃發展。這項發現強烈挑戰了過去認為恐龍多樣性長期下降的假設,為我們理解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K-Pg extinction event)提供了新的視角。
這項研究的另一項重要發現是,北美洲西部的恐龍種群被劃分為不同的「生物地理區(bioprovinces)」,而這些區劃主要受到區域溫度差異的影響。傳統觀點認為,地理屏障是物種分布的主要因素。但這項研究的生態和地理分析顯示,溫度在塑造恐龍分布方面,扮演了更關鍵的角色。來自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的丹尼爾·佩珀博士(Daniel Peppe, Ph.D.)指出:「Naashoibito的恐龍與蒙大拿州和達科他州的著名地獄溪組(Hell Creek Formation)物種生活在同一時期……牠們並沒有衰落——牠們是充滿活力、多樣化的群落。」這表明恐龍種群之間存在著區域適應和專業化,凸顯了牠們的適應能力。對於研究生物地理學和生態學的學者而言,這項發現提供了一個深入探討環境因子如何影響物種分布的寶貴案例。
研究結果明確地證實,小行星撞擊是導致恐龍大規模滅絕的主要原因,駁斥了恐龍是逐漸衰落的假說。小行星撞擊事件並非緩慢的演變,而是對一個繁榮的生命時代的突然且災難性的終結。這項研究強調了滅絕事件的突然性,與過去認為恐龍逐漸衰落的理論形成鮮明對比。對於地質學和天文學領域的學者而言,這項研究再次提醒我們宇宙事件對地球生命演化的巨大影響。
哺乳動物的崛起:滅絕事件後的演化契機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也揭示了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在短短30萬年內迅速多樣化的過程。哺乳動物開始迅速發展新的飲食習慣、體型和生態角色,填補了恐龍留下的生態空缺。這種物種多樣化的快速爆發,證明了大規模滅絕事件如何為新物種的演化創造機會。我們可以透過查閱相關文獻,如關於哺乳動物演化樹的最新研究,來更深入地了解這一過程。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與溫度相關的生物地理區劃模式,甚至延續到了古新世(Paleocene epoch),持續影響著滅絕後哺乳動物的分布。安德魯·弗林博士指出:「倖存的哺乳動物仍然保留著相同的南北生物地理區……北部和南部的哺乳動物彼此非常不同,這與其他大規模滅絕事件不同,後者似乎更加統一。」這表明在滅絕事件發生後,環境壓力在塑造生命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連續性。這項發現為研究生態系統在重大擾動後的恢復,以及環境因子在物種演化中的長期影響,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這項研究是在美國土地管理局管理的公共土地上進行的,突顯了保護區對於解鎖生態系統如何應對全球劇變的重要作用。透過保護這些自然區域,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態韌性,並為未來的環境挑戰做好準備。這也提醒我們,科學研究與環境保護是密不可分的。
總而言之,這項研究為我們理解恐龍的滅絕,以及生命在面對極端環境變化時的韌性,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透過關鍵字搜尋,如 “dinosaur extinction New Mexico” 或 “Naashoibito dinosaurs”,來找到原始論文並深入研究。對於台灣的學者和研究生而言,這項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更提醒我們在面對當前全球氣候變遷等環境挑戰時,應更加重視生態系統的保護,並從過去的生物演化史中汲取經驗與智慧。
Baylor University. (2025, October 26). Dinosaurs were thriving when the asteroid
struck.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26,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
releases/2025/10/251026021732.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Baylor University.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