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論文章:火山顫動揭示的地下奧秘
火山,作為地球內部的窗口,其活動不僅塑造地表景觀,更深刻影響著全球的氣候與生態系統。理解火山內部複雜的活動機制,一直是科學界努力探索的核心課題。近期,一項針對坦尚尼亞奧爾多伊尼奧·倫蓋火山的突破性研究,為我們揭開了火山顫動的神秘面紗,並為火山活動的預測開闢了新的道路。
火山顫動:地球內部的低語
火山顫動,是岩漿或氣體在火山內部通道中向上移動時產生的持續振動。這種獨特的現象,不同於地震的突發性,它更像是一種持續不斷的低語,默默地述說著火山內部的活動。深入研究這些顫動信號,如同聆聽地球深處的聲音,為我們提供了窺探火山內部奧秘的重要機會。
想像一下,炙熱的岩漿在高壓下擠壓周圍的岩石,使其產生微小的破裂,或者氣泡在岩漿通道中不斷逸出、壓力波動,這些都會引起火山顫動。透過精密的地震儀,我們可以捕捉到這些微弱而持續的振動,並將之轉化為理解火山內部的寶貴資訊。
奧爾多伊尼奧·倫蓋火山,位於坦尚尼亞北部,是地球上唯一一座活躍的碳酸鹽火山。與其他火山噴發出高溫、富含矽酸鹽的熔岩不同,倫蓋火山噴發的熔岩異常流動,溫度也相對較低,且富含碳酸鹽。這種獨特的熔岩特性,使得倫蓋火山成為研究火山顫動的理想場所。
賴斯教授及其團隊選擇倫蓋火山作為研究對象,正是看中了其獨特性。一般而言,高黏度的熔岩在流動過程中更容易與周圍岩石產生摩擦和相互作用,從而產生更強烈的顫動信號。然而,倫蓋火山的熔岩非常流動,原本預期顫動會較少。
「研究結果特別令人驚訝,因為熔岩非常流動。我們原本預期很少或沒有顫動,因為與周圍岩石的相互作用可能較弱。」——米里亞姆·克里斯蒂娜·賴斯教授
這種反常現象引發了科學家們的好奇,他們渴望深入了解倫蓋火山內部的活動機制,以及其顫動信號的獨特之處。
為了揭開火山顫動的奧秘,研究團隊在倫蓋火山周圍部署了密集的地震儀陣列,對地面的振動進行了長達18個月的持續監測。地震儀,這種精密的儀器,能夠捕捉到極其微弱的地面振動,並將其轉化為可供分析的數據。
透過對這些數據的詳細分析,研究團隊得以精確地定位火山顫動發生的位置。他們發現,不同類型的顫動信號似乎來自火山內部的不同深度,有些源於地下約五公里處,而另一些則起源於火山底部附近。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不同來源的顫動信號之間存在著時間延遲,暗示著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聯繫。
「我們發現兩種顫動似乎是相關聯的:一種起源於地下約五公里處,另一種起源於火山底部附近——它們之間存在時間延遲。很明顯,這些信號是相互連接的,因此我們在這裡看到一個直接連接的系統。」——米里亞姆·克里斯蒂娜·賴斯教授
這種精準的定位,為我們理解火山內部複雜的活動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研究團隊在倫蓋火山觀察到了出乎意料的多樣顫動信號。這些信號的頻率、振幅和持續時間各不相同,表明它們可能來自火山的不同部分,反映了火山內部不同的物理條件和正在進行的過程。
例如,某些顫動信號可能與岩漿的流動有關,而另一些則可能與氣體的釋放或火山通道內壓力的變化有關。這種顫動信號的多樣性,猶如一幅複雜的拼圖,需要科學家們仔細地分析和解讀,才能拼湊出火山內部活動的全貌。
火山顫動與噴發預測:從「咕嚕聲」中辨識預兆
了解火山顫動的起源和機制,對於提高火山噴發預測的準確性至關重要。火山噴發往往伴隨著一系列的預兆信號,例如地面的隆起、氣體的釋放和地震活動的增加。然而,如何從這些複雜的信號中辨識出真正的噴發前兆,一直是火山學家面臨的挑戰。
火山顫動作為火山活動的另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也可能蘊含著噴發的線索。然而,要將火山顫動應用於噴發預測,首先需要理解不同類型的顫動信號的含義,並區分哪些是噴發的真正前兆,哪些只是背景的「咕嚕聲」。
「只要岩漿在移動,就會發生顫動——包括噴發之前。但是哪些顫動信號是噴發的真正前兆,哪些只是背景‘咕嚕聲’?我們的結果為未來改進噴發預測奠定了基礎。」——米里亞姆·克里斯蒂娜·賴斯教授
賴斯教授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區分這些信號的工具,並為未來改進火山噴發預測奠定了基礎。
透過對坦尚尼亞奧爾多伊尼奧·倫蓋火山顫動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不僅揭示了火山內部複雜的岩漿運動機制,更為火山噴發預測的未來發展開闢了新的方向。這項研究的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感興趣的學者與研究生可透過搜尋期刊與關鍵字找到此研究。這項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火山災害提供了寶貴的知識。
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aet Mainz. (2025, October 27). Scientists just
uncovered what’s really happening beneath this mysterious volcano.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27,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0/
251026021744.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aet Mainz.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