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為何比男性長壽:演化視角下的生命奧秘
“為何女性通常比男性活得更久?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們許久。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性別間的壽命差異並非偶然,而是受到基因、生殖策略、以及環境等多重因素複雜交互作用的結果。”
對超過1176種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綜合分析揭示了一個驚人的對比:雌性哺乳動物通常比雄性長壽(平均長13%),而雄性鳥類則往往比雌性長壽(長5%)。這與異配性別假說相符,即擁有兩個相同性染色體(哺乳動物中的XX,鳥類中的ZZ)可能提供對抗有害突變的保護。
科學家們長久以來都對不同物種的壽命差異感到好奇,尤其是性別之間的差異。一項發表於2025年10月的研究,透過大量的動物數據,指出性染色體的組成可能與壽命長短有關。哺乳動物中,雌性擁有兩條X染色體,而雄性只有一條X和一條Y染色體。這種染色體上的差異,可能使得雌性更能抵抗基因突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鳥類的情況恰恰相反,雄性擁有兩條Z染色體,壽命也因此更長。
Lead author Johanna Stärk notes that the pattern isn’t universal: “Some species showed the opposite of the expected pattern,” indicating sex chromosomes are only part of the story.
這項研究的數據來自世界各地的動物園,可以排除野生環境中食物、天敵等不確定因素的干擾,更精確地分析生物學上的根本差異。然而,研究團隊也強調,性染色體並非決定壽命的唯一因素,還有其他複雜的機制在共同作用。想了解更詳細的研究內容,可以在ScienceDaily網站上搜尋 “Why Women Live Longer Than Me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在許多哺乳動物物種中,激烈的求偶競爭會縮短雄性的壽命。這通常是由性選擇驅動的,雄性發展出顯眼但代價高昂的特徵。一夫一妻制的物種,如許多鳥類,經歷較少的競爭壓力,導致兩性之間更相似的壽命。
雄性為了獲得交配機會,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例如,雄鹿為了爭奪配偶,會進行激烈的角鬥,這不僅消耗大量的能量,也增加了受傷的風險。孔雀華麗的羽毛雖然能吸引雌性,但也使牠們更容易被捕食者發現。這些為了繁殖而發展出的特徵,雖然提高了雄性的繁殖成功率,但也縮短了牠們的壽命。
Sexual selection favors traits that increase reproductive success, even at the cost of longevity.
相反地,在一些物種中,雄性和雌性會形成穩定的配對關係,共同撫養後代。在這種情況下,雄性不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爭奪配偶,壽命也因此與雌性更加接近。這種演化上的權衡,反映了生物在生存和繁殖之間的選擇。
在養育後代方面投入更多的性別通常活得更久。在哺乳動物中,這通常是雌性,她們撫養後代直至獨立或性成熟。親代性別的長壽很可能是一種選擇優勢,確保其後代的生存。
在哺乳動物的世界中,母親通常扮演著照顧幼崽的主要角色。她們提供食物、保護和教育,確保幼崽能夠健康成長。這種高度的親代投入,不僅提高了幼崽的生存率,也間接地促進了母親的長壽。
Increased investment of the parent, typically female, in young to reproductive maturity, provides for offspring survival
相反地,在一些物種中,雄性也參與親代撫育,例如某些鳥類會共同築巢、孵蛋和餵養雛鳥。在這些物種中,雄性的壽命也往往更長,與雌性更加接近。親代撫育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演化策略,它影響著個體的壽命和後代的命運。
環境壓力在塑造壽命差異方面發揮作用。動物園種群的風險被最小化,顯示出較小的壽命差距,但差異仍然存在。這表明雖然環境很重要,但基本的生物學因素正在發揮作用。
在野生環境中,動物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例如食物短缺、天敵威脅和疾病傳播。這些挑戰會縮短動物的壽命,並且對不同性別的影響可能不同。在動物園中,這些威脅被大大降低,動物可以獲得充足的食物、醫療照顧和安全的住所。因此,動物園中的動物通常比野生動物活得更久。
Even in safe conditions like zoos, lifespan gaps persist, confirming a genetic influence.
然而,即使在動物園這種相對安全的環境中,性別之間的壽命差異仍然存在。這表明,環境因素並不能完全解釋壽命的差異,基因和演化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壽命差異深深植根於演化,受到性選擇、親代撫育和遺傳因素的影響。這些差異不僅僅是環境的產物,而是融入了我們的演化歷史,並且很可能會持續到未來。
總而言之,女性通常比男性長壽,這是一個複雜的生物學現象,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性染色體的組成、求偶策略、親代撫育和環境壓力,都在塑造著不同性別的壽命。這些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使得性別之間的壽命差異成為一個引人入勝的研究領域。
Lifespan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are deeply embedded in evolution
了解這些演化根源,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認識人類的生命週期,並為改善人類健康提供新的思路。例如,我們可以從動物的求偶策略和親代撫育行為中,學習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方式。此外,研究性染色體和基因對壽命的影響,也可能為開發新的抗衰老藥物提供線索。
希望這篇文章能激發學者與研究生們對此議題的興趣,共同探索生命奧秘。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2025, October 28). Why
women live longer than men, explained by evolution.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28,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0/251027225628.htm\n—\n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